网易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汽车-科技-数码-手机-女人-房产-游戏-读书-论坛-视频-博客-乐乎
 
   动物异常、井水犯浑等一直被看作“地震前兆”,然而,科学家始终无法确定这些“前兆”的物理机制和科学规律。地震前这些“前兆”或多或少会出现,但出现这些“前兆”不一定就预示着地震必然会到来。仅依据这些所谓的“前兆”判断地震发生与否并不是严肃科学。


2008年汶川地震前两天曾报有绵竹数十万只蟾蜍上街的新闻。
报告称地震前猩猩会显得很不耐烦,发出不安的叫声。

公元前373年,古希腊历史学家记录下老鼠、狗、蛇以及鼬鼠在赫利克城大地震来临前数天大批逃离的奇事。此后,古今中外都有类似的传说,尤其在中国的地震史料中,更是有许多关于震前动物异常的记载。例如,唐代天文著作《大唐开元占经》中有震前老鼠反应异常的记载。近年发生的则有2008年汶川地震前两天成都《华西都市报》刊登绵竹数十万只蟾蜍上街的新闻。正因这些前人的经验和记载让部分民众深信动物异常就会发生地震,却忽视了另一些时候,即便发现动物异常却没有发生地震,如2002年西昌邛海出现鱼群“跳龙门”异象,引起民众一阵恐慌,最终地震却没来。

 

其实,学界认为地震前动物会有异常行为的,通常持有两种观点,一个认为地下岩石的运动产生出某些动物可以感应到的电波,另一个从野生动物因生存需要,拥有比人类更加敏感的嗅觉、视觉和听觉,推出其具有感知极微小震动的能力。根据美国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发布的一则报告显示,园内动物对近期发生的地震会有各种反应。报告称地震前猩猩会显得很不耐烦,发出不安的叫声,或者乱扔食物,鸟群则窜来窜去。

 

但是从报告细节的描述中也会得出不同的信息,例如,园区内某大型树栖类猩猩在震前开始到地震进行中会一直发出“嗳气式的吼叫”,而这样的叫声通常是在她极度愤怒的情况下表达不高兴或者沮丧的表现。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发生地震,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她的愤怒,而表现的方式却是相同。也就是说,地震前动物肯定会有异常行为,但动物习性异常却不必然推出会发生地震,它们之间是“必要非充分关系”。对此,英国地质勘测所地震学家罗杰·缪森(Roger Musson)也曾指出,许多国家都一直在寻求以自然界的变化,尤其是动物行为来作为早期警报的迹象。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利用动物来预报地震并不是可靠的方法。


所谓的“地震云”也不过是普通云中的一种。

在古代,不论是中国还是意大利都曾对“地震云”做过研究,认为其能够预兆地震的发生。1935年重修的《隆德县志》记载了大约300年前发生的事:“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然而,对其生成机制,普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当板块运动时会从地表释放出大量的高温高压水汽,水汽上升在大气中就会形成狭长的“地震云带”。另一种则认为地震之前地磁场以及电磁场都会发生变化,于是水汽或者尘埃受到影响而形成有序排列的“地震云”。但不论是何种观点,目前都没有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只有中国和日本的民间人士还在研究此种方法。1978年3月6日早晨,前日本奈良市长键田忠三郎通过“地震云”预测在3月7日前将发生7.8级地震,震中位于地震云中垂线方向,最后地震并不在其所预测的位置发生。

 

其实,所谓的“地震云”也不过是普通云中的一种,例如带状的“飞机云”,属于卷云带,其大多是因高空急流而被拉伸很长。又如辐射状的“扇骨云”,有的是几条卷云带,有的是高积云带,也是因为高空风场的分布而形成。再如“肋骨云”,属于云街,是由大气湍流的有组织分布而形成水平延伸的涡度卷,与是否会地震毫无关系。



地磁场示意图

此外,“地震云”说法中地震前地磁场会发生变化的观点,亦被用于解释地震前磁铁会失去磁性的征兆。有民间人士据此观点认为,把一块磁铁用绳子挂在高处,下面正对地板砖或一个铁盆,磁铁上粘一块大铁块。地震前地球磁场发生剧烈变化,磁铁便会失去磁性。那么,铁块掉下来,落在地上或盆上,发出响声,可以在房屋没有晃动前10分钟至几十秒内起到预警作用。

 

首先,地震前地磁场会发生变化是基于地层内快速的地质变化所导致的,即是学理上可以理解的,也是实验中可以观测到的。也就是说学界承认地磁场异常的位置和地震震中的位置具有某种关联性。但是,这种地磁场异常的量级都在0.000,000,001特斯拉,比地球磁场0.00005特斯拉的量级小很多。作为比较,100米之外的普通输电线产生的磁场一般在0.000,001特斯拉的量级,是地震有可能产生磁场变化的1000倍。可以说,地震产生的磁场变化极其微小,以致磁铁的磁化状态不会有任何的改变,压根就不能依靠这种不具有任何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方法来预测地震。



井水犯浑预兆地震说法,因如今水污染严重而毫无研究价值。

在“地震云”说法中,有关板块运动致地表释放出大量高温高压水汽的观点,亦被民间用于解释井水犯浑或者井水升温可以预测地震的方法。在学界,这两个问题要么因如今普遍水污染严重而毫无研究价值,要么与学界所承认的水温会下降的意见相左。

 

在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曾爆发关于地震能否预报的激烈争论,国际地震学与国际地震预测委员会,组织的一个多国专家委员会,对各国地震专家提出的37项有关地震的前兆进行严格评审,其中只有5项被通过,包括震前数小时至数月的前震、震前数月至数年的“预震”、强余震之前的“平静期”、地壳形变和水中氡气含量减少(水温下降)。其中,仅有一项与井水有关,也就是说,即使有关水温的研究被通过评审,但这些结论即使在地震学家内部仍然存在不同的看法,更何况还有水温是上升还是下降的出入。

 

另外,有关通过井水来捕获地震前兆的研究,还有2008年科学家在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上,首次利用深井观测比较精确地测量到地下岩石在地震来临前发生的物理变化,从而证实了以前只有在实验室中才能得到的结论。但是对于这一研究结果的意义以及能否作为稳定的地震前兆,科学界亦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乃至争议。


所谓“地震前兆”无法得出确定性的物理机制,不成科学。

其实,即使是地震学家,也曾相信地震在释放之前会有所“前兆”,甚至一度认为有可能对地震做出某种程度的预报。当时,许多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都深信,系统地进行短期的、临震的预测是可行的,只要布设足够的仪器以发现与测量地震前兆。

 

然而,地震学家很快就发现,这些前兆越研究越有问题,波速比异常试验结果不能重复,岩石力学膨胀、微破裂和流体流动实验结果时有时无。多年来,地震学家们也希望能够寻得“确定性的地震前兆”,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在地震之前必定毫无例外地观测到,并且一旦出现必定毫无例外发生大地震的异常。但是这种期待中的前兆,始终难以确定成一个具有科学规律的物理机制。

 

即使1989年有5项关于地震前兆的提名参数通过了国际地震学与国际地震预测委员会的评审,但在地震学家内部,关于这些前兆参数的审议意见也并非完全一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荣誉所长陈运泰院士曾表示:并不是说没有通过的方法就一定毫无用处,但也不意味着通过的方法就可以运用于预报地震,比如前震无疑是地震的前兆,但是如何识别前震呢?


 
    地震与地震是不同的,把所有地震都不加以区别的对待是不合理的,甚至用井水温度升高、井水变混、蟾蜍迁徙、井水水位突然升高等这些毫无物理机制而言的宏观异常现象作为一个“前兆”,让其适合所有的地震并不属于严肃科学。

责任编辑:陈雅娟   时间:2013-04-28 分享到:
| 新闻首页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