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科学家认为,《议定书》是对工业化进程的扼杀,不但阻碍经济增长,而对延缓气候变化的趋势收效甚微。最新的证据表明在小树苗生长的最初十年会将泥土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不但不会减少二氧化碳,反而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很多工业化国家已经把植树作为提高碳排放额度的重要方法以尽量避免硬性降低能源消耗减排。这一发现又进一步挑战了《议定书》的有效性,但是这一研究还表明十年后的树木对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是有益的,支持者认为该研究至多只是为改良排放额度的算法提供了依据,却不足以彻底推翻植树造林对减轻温室效应的好处。
另有学者认为《议定书》对于人类并不那么重要,《持怀疑论的环境主义者》一书的作者比约恩.隆伯格就曾组织过研究小组,提出假设,即假设存在500亿美元,应该如何花费以最大程度造福人类。这个小组由丹麦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共同组成。其得到的结论是:首先,用于应对艾滋病;第二提供妇女和儿童的食品补给;第三,控制疟疾(每年有约30亿人遭受疟疾折磨);第四是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以持续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全部17项提案中,《京都议定书》排名第16。
此外,一些理论家预言,即使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同意按照议定书规定的限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排放量依然不会减少。如果工业化国家为了达标削减对化石燃料的使用,由于供需情况发生改变会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下跌,然后发展中国家就会增加用量,这些理论家预计非附件国家对燃料(主要是煤)需求的增长会弥补附件国家的减少量。虽然这种预计完全出自理论家们的主观想法,缺少客观依据,但学界对《议定书》的争议也不断影响着气候大会的减排谈判,甚至成为政治利益博弈的借口。[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