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汽车-科技-数码-手机-女人-房产-游戏-读书-论坛-视频-博客-乐乎
 
 
  《京都议定书》签订至今,有观点认为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碳排放,发展中国家也一直以此要求发达国家给予相应补贴和技术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第三世界碳排放指标增高的确与发达国家高碳排产业转移有关。但“产业转移”更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所驱,而非他国蓄意为之。【德班特刊第1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不是挡箭牌】【德班特刊第2期:“人均累积碳排放”也不是挡箭牌】
  产业转移让中国获利颇丰  

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19世纪开始,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先后经历了四次较大范围的转移浪潮,在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近一段时期的科技与产业转移给世界各经济体都带来了不同影响,全球经济结构进入到一个新的调整时期。


中国制造
全球一体化带来的产业转移,奠定了“中国制造”的地位
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不仅垄断了纺织、家电等轻工业领域,在钢铁、石化等大型产业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30年的时间里,中国从品种样式单一的服饰国度,转变为全球最主要的服装提供商。
清洁能源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已经深度参与到了全球化和产业分工当中。

产业转移让中国每年能赚1500亿美元

 

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产业转移,让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实际的利益。在普遍存在的纺织行业“制造贩卖”模式之下,中国从全球纺织品行业高达750-850亿美元/年的采购额中分得一杯羹。这一利益也在电子工学领域EMS(委托制造服务)等制造领域有广泛体现。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大多数国际领先的制造商在中国建厂,并且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对中国制造的产品的需求每年以20%至50%的速度增长,而与之相伴的是中国商品出口的急剧成长和庞大的贸易顺差。2005年,中国的经常账户剩余上升到了1608亿美元,每年流入中国的外汇大约为1500亿美元。[详细]

 

产业转移每年解决4500万中国人就业

 

投资和项目建设的投入,直接带来了就业。而在目前没有改变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环境面前,中国这个“世界工厂”需要来自海外的订单来缓解就业压力。直接来自外部投资吸收的劳动力数量也不可小视,改革开放后这一数据逐年增加,由1985年的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583万人,年均递增72万人,对同期全国城镇就业新增数的贡献率达到9.5%。而由于全球市场需求带来的本土就业促进,占到了中国经济体的半数。2008年,海外投资创造了三成工业产值、21%的税收、55.3%的出口,直接吸纳就业人口4500万。[详细]

 

产业转移间接地保障了中国社会稳定运行

 

2010年中国总理温家宝曾撰文称,经济增长低于8%就会有问题。他在文章中指出,近年来中央一直把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在8%左右,从宏观调控上看,每年都有不同的考虑和要求,但是有一条始终没有变,这就是促进就业。而来自海外智库的评估也显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经济年增长率需要达到4%以上才能确保社会稳定和政党执政稳固。承接发达国家的转移而来的工业生产,让中国的就业率保持稳定,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8%,这间接为社会稳定发挥作用。[详细]

 

产业转移丰富中国产业结构,50%的汽车制造厂在中国

 

20年内中国产量占全球工厂产量的比例将从目前的7%左右上升至25%。外商对中国的投资也将继续增长。大众汽车公司计划2008年以前投资60多亿美元在中国建立工厂,通用汽车公司也计划大致在同一时期投资30亿美元用于中国的项目。汽车制造商及其全球供应商每年花费550~600亿美元采购大宗化学品和特殊化学品,这一数字占其全球营业额的大约5%。截止2009年6月,中国已经累计接受外商投资企业67万家,500强中有480多家在中国投资,而始于1990年代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重型工业转移中,汽车、化工行业50%以上的投资集中在中国。[详细]

 

  承接产业转移并非高排放  

随着工业革命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发达国家在趋利的情况下调整产业结构,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将产业转移到人力、原材料等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这其实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趋势;况且,绝大多数承接这些产业的国家为利益也乐于接受,并非是强迫接受。而且承接转移而来的产业并不等于就会产生更高的排放和污染,只是发展中国家并未重视这一切。


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清洁能源
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却没有对环境治理有任何懈怠。今天的日本,在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实力上,均属于世界顶级水平。
清洁能源
在中国新开工的10万个项目中,40%以上未严格执行环评、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而此前中国并未对碳排放进行过严格的监管。

产业转移是自然的经济发展趋势而非霸权主义

 

50年代起,美国钢铁、纺织等传统行业开始向日本迁移,日本自1965年后,对美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外汇储备从1970年的44亿美元猛增到1971年的154亿美元,一年增加了4倍。上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和世界电子信息产品中心向中国转移。这是一种利益驱动下的转移,并非是发达国家强制性让发展中国家接受,中国只是恰好赶上了全球产业转移的快车。[详细]

 

高排放和污染其实是可中和与杜绝的

 

战后的日本承接了来自发达美国等国家的加工和制造工业,将复兴经济摆在了优先位置。在污染和排放难分家的工业领域,日本最初由于忽视环保,一度出现了“水俣病”等震惊世界的“四大公害诉讼”事件。这引起了日本政府对环境的重视,在1960年代前后出台了《水质污染防治法》、《自然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保法律,形成了环境法规体系。

 

后来日本重视其环保与碳排的后果,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开发节能技术、新能源和石油替代技术。分别于1974年6月和1978年4月提出了“日光计划”和“月光计划”。前者是太阳能、煤能、地热和氢能等新能源开发计划。后者强化对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回收和利用尚未被利用的能源。在“摆脱石油”的战略中核电的发展最具成效。日本政府从1974开始到1985年累计投入600亿日元的研发费用于节能减排,即使是在1974年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投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日本每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由1970年的0.15Mtoe(百万吨油当量)下降到1985年的0.12Mtoe;每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1970年的0.4kg下降到1985年的0.3kg。

 

利益驱使中国走“先排放后治理”老路

 

追求经济增长而放松对碳排放和污染的监管,让中国高耗能产业和工业发展处于粗放型状态。据统计部门数据表明,中国能源消耗增长比经济增长要快,单位能耗同比上升0.8%,排放污染的控制处于欠账状态,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化学需氧排放量分别上升6.5%和4.1%。在中国新开工的10万个项目中,40%以上未严格执行环评、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而此前中国并未对碳排放进行过严格的监管,《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甚至认为,在中国当前人均GDP的水平上,过分强调减排可能造成经济放缓增长。此前中国很少考虑到应依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行业产业排放情况,采取不同的、分级别和等级的排放分解指标。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才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16%的要求。


 
   产业转移是历史趋势和全球化分工所致,伴随着这种分工,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转移本身无所谓好坏。并且,第三世界在这种转移中获利良多,所谓欧美国家转移污染转移排放,只是产业转移和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蓄意而为。

  往期专题  
第179期:全民喝奶,真没必要
第179期:全民喝奶,真没必要
第178期:解读致癌物黄曲霉素M1
第178期:解读致癌物黄曲霉素M1
第177期:遗体保存,烧钱游戏
第177期:遗体保存,烧钱游戏
第176期:中国渔民为何总越境抢鱼?
第176期:中国渔民为何总越境抢鱼?
网易发现者 编辑/视觉:冯成NN048 关注微博:网易探索  网易发现者 转发到微博 | 探索首页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