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世界生态之都”美誉的库里蒂巴位于巴西南部,是巴拉那州首府。1990年,库里蒂巴和温哥华、巴黎、罗马、悉尼成为首批联合国评选出的“最适合人类居住城市”。2001年,库里蒂巴又被联合国评为"巴西生活水平指数最高的城市"。这些荣誉来自于合理全面的综合性城市规划,针对垃圾回收的“绿色交换项目”就是其中一项有代表性的实现环境和社会效益共赢的措施。
由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贫民窟的出现,库里蒂巴也曾面临垃圾处理的难题和资金不足的困境。
20世纪40年代,库里蒂巴的人口仅为15万左右,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也随之扩大,到了80年代,库里蒂巴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100多万。 与世界上很多迅猛发展的城市一样,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库里蒂巴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从乡村涌入城市的贫困人口在靠近欠发达地区的山边和河岸用胶合板、纸板、砖头等建起住所,形成了环境恶劣的贫民窟。由于收集垃圾的卡车数量有限且无法驶入狭窄的街道陡或开上陡峭的山坡,这些地区的垃圾回收极为困难。人们将垃圾倒入河中或田地,而孩子们就在垃圾堆中玩耍。垃圾成堆、疾病频发的情况使得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然而,由于当时库里蒂巴市政府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通过建设新的道路等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因此只能利用现有的资源另辟蹊径。
“垃圾购买项目”使生活在贫民窟的人们可以用垃圾交换“公交车抵价券”,在解决垃圾回收问题的同时,付不起车票的人们也可以借此进入市中心寻找工作。
1989年,库里蒂巴开始实行“垃圾购买项目”。最初的设想十分简单:市政府用“公交车抵价券”来“购买”经过分类的袋装垃圾,吸引人们主动将垃圾送到垃圾车能驶入的最近的地方。公交系统的费用是由市政府通过公里数来向私人公司支付的,因此市政府也不需要再支出额外的费用。当时的市政公交系统明显使用不足,而居住在贫民窟的人们又付不起车票的费用。在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里,这项措施就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原本脏乱的环境变得整洁,而生活在贫民窟的人们也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免费地乘坐便捷的公交,很多人也得以借此进入市中心寻找工作。这个项目在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同时,真正做到了一举多得。
“绿色交换项目”可谓是“垃圾购买项目”的升级,将食物过剩的问题也纳入其中并进行综合的解决。库里蒂巴市政府每个月拿出8到9万雷亚尔(折合人民币近30万元)的费用来采购食品用来换取市民手中的垃圾。
1991年6月,库里蒂巴大都会区域出现了卷心菜过剩的情况。“垃圾购买项目”为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了巧妙“升级”。“公交车抵价券”被食物所取代,人们可以用可回收的垃圾进行交换。兼具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对抗饥饿和公众教育等多项功能的“绿色交换项目”就此正式形成。用于购买食物的经费来自库里蒂巴市政府环境部门的预算,通过与组织中小生产者的“生产者协会”进行协商购买。为顺利实施这个项目,库里蒂巴市成立了专门的换购公司,负责到各地收集垃圾。库里蒂巴市政府每个月拿出8到9万雷亚尔(折合人民币近30万元)的费用来采购食品用来换取市民手中的垃圾。这一做法的直接结果是为库里蒂巴大都会地区生产过剩的食物打开了销路,缓解了农民的困境,同时也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了较高品质的食物来源,并且还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做出了贡献。
如今,“绿色交换项目”依然在持续着,项目规定4磅重的垃圾可以交换1磅重的水果和蔬菜。也可以用来交换动物油,每2公升的动物油相当于1公斤的食物。每两周,人们可以根据市政府环境部门每年发布的日程在分散在库里蒂巴的各个服务点进行交换。社区居民只需将垃圾称重后交给专门收购垃圾的工作人员,然后就可以用写有垃圾重量的票据到另一辆车上换取所需的食品。
以学校为基地的垃圾交换项目使家长、学生或学校可以用可回收的垃圾交换笔记本、玩具、零食、演出门票等。
通过以学校为基地的交换项目,家长、学生或学校可以用可回收的垃圾交换笔记本、玩具、零食、演出门票等。在一个3年的时期里,有100多所参与项目的学校用200多吨的垃圾交换到了190万本笔记本。贫困的学生不仅通过这一项目减少了在文具上的花费,在节庆时期,还可以用垃圾交换到蛋糕等来与家人共享。据统计,库里蒂巴市仅废纸的回收量,就相当于每天少砍了1200棵树。
除了垃圾回收,库里蒂巴还通过合理利用和分配回收的垃圾以及在垃圾处理站雇佣弱势群体等方式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库里蒂巴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典范,但它的成功却并非建立在强大的资金支持之上,而是在物尽其用的基础上发挥创意、综合规划并加以实行的结果。
文章部分内容参考:
http://www.curitiba.pr.gov.br/
http://wwf.pand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