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战争给人的联想往往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理战术的较量也同样精彩,而小小的邮票作为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的特殊武器就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战期间,同盟国和轴心国都曾通过伪造邮票打击对手。德国、英国、美国等授意情报部门仿制和改造敌方的邮票,通过改变原本邮票的图案、文字等传递宣传信息或进行心理袭扰,敌军中制造混乱。直到二战结束后,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仿造邮票仍然有一部分在民间流传,并成为全球邮票市场上的珍品。
纳粹德国最先把伪造邮票列入作战计划。他们在俘虏中物色邮票鉴赏者、制作技工和仿真专家,组建起一个专事制作盟国假邮票的工厂。二战期间,设在Sachsenhausen集中营内的工厂一个月内就仿制出英、法、美、苏等国500多万张的邮票。这些假邮票在外形和色彩上与同盟国的邮票极其相似,只是图案的某些局部稍有改动,同时被德国的心理战部门加上了精心构思、针对性极强的宣传文字。德国的假邮票曾经一度在欧洲流行,以致于盟国各主要城市的邮寄员打开信箱时,里面有40%的信件用的是假邮票。
图中所示邮票就是Sachsenhausen集中营的邮票仿制工厂依据1935年在英国发行的英王乔治五世登基25周年的纪念邮票伪造的宣传邮票。邮票中的英王头像被换成了斯大林头像;文字“英王银禧”被替换成“这场战争是一场犹太人的战争”;花环被改成镰刀、锤子和五角星;邮票角上还画着象征犹太教的大卫六角星;邮票中的日期也被修改。这一伪造的邮票试图将战争的责任推卸到犹太人的身上,同时用苏联的领袖替换英国的国王,暗示英国处在苏联人的控制之下,借此破坏英国政府的威信。邮票印好后,德国通过中立国将其发往世界各地。
与前一枚邮票类似,英国1937年发行的英王乔治六世加冕的纪念邮票中,王后伊丽莎白的头像被替换为斯大林;镰刀、锤子和大卫六角星也再次出现;英王加冕日期也被改成“德黑兰,1943年11月28日”,德黑兰会议开幕的日子。寓意也是英国被苏联所掌控。
在“邮票心理战”上,英国也同样不甘落后。面对德国的邮票“进攻”,他们也立即还以颜色,通过各种途径仿制和发行了大量德国邮票,这些邮票都通过中立国发往德国。
二战期间,德国最常用的邮票是希特勒头像邮票,英国的特别行动处(British 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就把希特勒头像换成党卫军首脑希姆莱的头像,制造希姆莱想取代希特勒的假象,以期造成德国统治集团内部的混乱。
1943年,德国发行了纪念“啤酒馆暴动”20周年的邮票,邮票上是一名冲锋队队员,文字部分是德语的“你们终于取得了胜利”。纳粹想要通过这枚邮票传达即使在二战中德国处于失势的情况,但仍能像最终实现法西斯统治一样克服万难取得胜利。英国情报部门和邮政部门仿制了该邮票,把冲锋队员换成了1944年暗杀希特勒事件的领导人之一——德国陆军元帅维茨莱本。暗杀未遂后,维茨莱本被处以绞刑。邮票上的文字保持不变,纪念邮戳的日期也改成了维茨莱本被处死的日子,1944年8月8日。英国希望通过唤起德国人民对这位元帅的怀念,团结起来推翻希特勒政权。
在这场聚焦在邮票上的战争中,美国也是重要的参与者。美国的心理战专家还专门设计了一个代号为“玉米片”的秘密行动(Operation Cornflakes),通过渗透到德国邮政系统向德国民众输送大量反法西斯的宣传品。美国有专门的飞机把贴有仿造邮票,装有宣传品但有真实地址的信封空投到被炸毁的邮政火车附近,希望德国邮政工人能够错误地将这些“假信”投到指定的地址。这些“假信”使用的邮票有时就是真实邮票的伪造,有时也进行心理战术上的改造,如下图所示。
中央情报局的前身战略情报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曾大量仿制希特勒头像邮票,把希特勒像画成了骷髅,邮票上的文字“DutschesReich”(德国)也变成了“FutschesReich”(灭亡的国家)。
文章部分内容参考
http://www.psywa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