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巴黎被称为“臭味之都”,卫生状况恶劣,疫病频发。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城市排污设施,早期的排污手段也只是杯水车薪。
很难想象,数百年前的巴黎也曾是“脏乱差”的化身,堪称“臭味之都”。街区没有公共厕所,人们随地大小便;拉车的牛马肆意排泄;屠户当街宰杀牲畜;由于缺乏排污设施,民众在街道和广场肆意倾倒生活废弃物。而大部分脏水都通过各种方式被排入塞纳河这个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此外,落后的给排水系统时常成为流行疫病的温床,如1348年到1349年的瘟疫造成巴黎平均每天800人死亡。
早在1200年,国王菲利普·奥古斯特为巴黎铺砌路面,并在铺路的过程中兴建了排水沟。1370年,市长于格·奥布里奥在兴建蒙马特大街时,建立了第一条石砌拱形下水道,与溪流相连。在之后漫长的时间内,巴黎的排水系统发展缓慢,而这些早期的措施也根本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巴黎的卫生状况依然恶劣。
19世纪中期,巴黎开始新建供水和排污系统,1894年确立整个城市使用一个完整的封闭给排水系统,到1999年,已完成了对城市废水和雨水的100%完全处理。
19世纪中期,在塞纳省省长奥斯曼男爵和工程师欧仁·贝尔格朗的推动下,巴黎开始新建供水和排污系统。奥斯曼认为城市的地下通道如同人体的内循环,干净的泉水、光和热,应该像血液一样能够流遍全身,分泌和排泄则需隐秘地进行。为此,奥斯曼决定将脏水排出巴黎,不再按以前的习惯先将脏水排入塞纳河,然后从塞纳河取生活用水。这个新建的下水道网络利用巴黎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特点,将流入水道网的污水集中到一个总干道,继而排到20公里以外的郊区。
1894年,政府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巴黎所有饮用水供应、废水排泄均采用封闭形式,巴黎下水道成了一个完整的给排水系统。它有两套供水系统,一套供饮用水,一套供非饮用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又开始污水工业净化改造工程,主要修建了4条直径为4米、总长为34公里的排水渠,以便通过净化厂对废水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或者流入塞纳河,另一部分则通过非饮用水管道循环使用,如洗刷城市街面等。二战后,巴黎市政府进一步扩建并完善了下水道给排水系统,使每家每户的厕所都直接与其相连。到1999年,巴黎已完成了对城市废水和雨水的100%完全处理,无论遭遇多大暴雨的情况下,都能将积水及时排出路面积水。
目前,巴黎地下水处理系统管道总长达240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深圳距离,每天排出超过1.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此外,巴黎下水道还与路面使用统一街名和门牌,一旦有物品掉入也可请下水道工人免费将其找回。
目前,巴黎地下水处理系统管道总长达2400公里,规模超越巴黎地铁,相当于北京到深圳距离。系统拥有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约2.6万个下水口,平均每50米就有一个,而且都有铁制立梯与地面相连。此外还有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人应用计算机等技术对下水道进行水量和环境监控。每天有超过1.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通过这一下水道系统排出市区。
巴黎下水道深达5米至50米不等,管网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基本上都是石头或砖混结构,十分坚固。按沟道大小,可分为小下水道、中下水道和排水渠。其中,排水渠最为宽敞,中间是宽约3米的水道,两旁是宽约l米的查检人员通道,顶部排列着饮用水、非饮用水和通讯管线。在小下水道中,还建有一些蓄水池,用于增加冲刷效应,避免下水道堵塞。与一般的想象不同,巴黎的下水道并非污秽不堪,反而四壁整洁,有良好的照明设备,道路干净不湿滑。为了便于判定方位,巴黎下水道位置与路面对应,使用一样的街名和门牌号码。如果行人不小心把钥匙、戒指等掉入下水道,下水道工人可以根据位置信息将失物找回,服务免费。每年工作人员都会接到大约3000个求助电话,成功找到失物的几率高达80%。
巴黎下水道是世界唯一开放参观的地下排水系统。1867年世博会期间俄国沙皇和葡萄牙国王曾光临。现在巴黎下水道博物馆每年接待的参观者超过10万人次。
早至1867年就有人组团对巴黎下水道进行考察,1892年至1920年,人们可以乘坐机车发动的马车实地游览下水道系统。1920年又出现了由下水道环卫工人掌舵的船,1975年,这种乘船游览的方式被叫停,但人们可以通过参观巴黎下水道博物馆的方式进行游览。
巴黎下水道塞纳河南岸阿尔玛桥畔500米长的一部分被开辟成博物馆,设有售票亭,全价票为每张4.3欧元。从售票亭旁边下水道井盖下的旋梯到达地下6米的深处便可进入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内除了下水道的原本构造,还摆放着各种古今机械,并设有陈列馆。馆内陈列着从高卢罗曼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帝国和七月王朝、现代和近代巴黎下水道6个历史时期的图片、模型,并配以英、法两种文字说明。通道终端是一个大厅,放着3台电视机,播放一个长约20分钟的介绍巴黎下水道情况的短片。整个游览过程花费大约1小时的时间。
发展至今,巴黎的下水道系统还在继续修建,并推出新的试点工程。“超前”的巴黎下水道不仅时至今日仍在高效地为当地市民提供服务还成为了城市标志性景点,堪称“物尽其用”的典范。
文章部分内容参考:
Matthew Gandy,The Paris sewers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urban space
http://www.paris.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