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2月8日,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导致了巨大的沙尘暴。图片来源:澳大利亚气象局/Trevor Farrar
全球变暖对热带太平洋海域的影响一直备受争议,如今一项分析表明,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在本世纪的增加,强大的赤道东部地区变暖事件,即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频率可能会翻一番。
这项研究只针对能够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的极端天气事件,例如1997年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长期以来,气候模型在判断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姊妹效应拉尼娜现象(能够使相同区域变冷)对于全球变暖的精确影响一直存在差异。但是当前的分析在涉及由最猛烈的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降雨趋势时基本能够达成一致。研究人员在1月19日出版的《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文章第一作者、澳大利亚阿斯宾代尔市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气候建模家Wenju Cai表示:“现今温和的厄尔尼诺现象未来有可能成为极端事件。”
Cai认为,关键是从根本上重新定义极端的厄尔尼诺现象并聚焦于天气,而不是海洋本身的状况。与使用标准定义不同的是——其重点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西部之间的海洋表面温度差异,研究人员此次更专注于东部太平洋盆地的降水量。
研究人员确定了20个能够模拟极端降水量的气候模型,其中有一半可用。他们随后利用这些模型比较了极端厄尔尼诺现象在1891年至1990年的对照期,与1991年至2090年的更温暖时期的出现情况。结果显示,尽管厄尔尼诺事件的总数在下降,但20个模型中有17个预测更大型的厄尔尼诺事件从每隔20年出现一次增加至每十年出现一次。
“我在这里面已经浸淫了足够长的时间,知道在完全相信之前你必须把每一件事都思考5遍,但我喜欢这篇论文。”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海洋—大气交互作用的气候科学家David Neelin说,“这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分析结果。”
这些模型表明,热带太平洋东部海域很可能比西部海域更热,并且额外的热量会有效地促进大风暴的形成。同样,即便较小的厄尔尼诺事件(被定义为随着加热东部海域,沿着太平洋盆地出现温度梯度)也能够对降水量产生更大的影响。
然而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对周边国家,例如秘鲁和厄瓜多尔,但是Cai认为,大型的厄尔尼诺事件将能够对从东南亚到美国西南部的更广泛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他说,“这真是大气环流的大规模重组”,并强调,1997年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事件给各国造成了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并在全球导致数千人死亡。
加利福尼亚州拉荷亚市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气候建模家Shang-Ping Xie认为,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用于评估全球后果,但这项厄尔尼诺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更加贴近于社会。他说:“它的注意力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厄尔尼诺现象定义,而是着眼于一些更有用并且更有意义的变量,例如降水量。”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 赵熙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