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艺术家安妮·克莱丽和丹尼斯·康纳利创作的一幅视错觉作品,名为“彩轮”(Colour Wheels)。
克莱丽和康纳利创作的另一幅作品,名为“Joining the Dots”,是《点宇宙》的另一个版本。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在都柏林的法摩莱艺廊,爱尔兰艺术家安妮·克莱丽和丹尼斯·康纳利举办了一场名为“镜厅”的视错觉艺术展,展出他们最新创作的视错觉作品。通过一幅幅视错觉作品,观众彷佛踏上一场科学探索之旅,了解这种奇妙的现象,同时也获得“欺骗”大脑这种不寻常的体验。法摩莱艺廊的“镜厅”视错觉艺术展将一直持续到
在都柏林市立大学克拉里蒂传感器网络技术中心和巴黎笛卡尔大学心理物理学与感知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以及伦敦国王学院的萨利·杜恩森和哈佛大学的帕特里克·卡瓦纳帮助下,克莱丽和康纳利创作了一系列2D和3D视错觉视频作品,呈现视觉感知、运动和时间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创作时,二人极力避免采用所谓的“光学花招”,因为这会让好奇的参观者频频在镜头前挥手,达不到展览希望收到的效果。
“镜厅”视错觉艺术展旨在对人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以《Dutch Wax》为例,这是一幅投射的巨大黑白影像,展示了一张人脸,能够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似乎是在欣赏一幅彩色作品。不过,只有盯住同一点时,观众才会产生这种错觉,一旦视线移开,这种效果便随之消失。康纳利表示,这是一种微颤动现象,眼睛的下意识微小动作都会对颜色感知产生影响。如果没有微颤动,我们用于感知颜色的感光器便会出现疲劳,对颜色的感知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展览上的另一幅作品名为“盒子中的朗纳湖”(Lough in a Box),旨在让观众了解双目视觉。这幅作品将在爱尔兰梅奥郡朗纳湖拍摄的8段影像分成两组,分别对应左眼和右眼,欣赏时使用双目观测镜。由于左眼和右眼看到是展现同一地点的不同影像,影像过渡时会形成奇妙的视错觉。如果左眼占据支配地位,你只能看到其中一个影像,如果右眼占据支配地位,则看到另一个影像,但在“双眼齐下”进行观察时,便可看到奇妙的影像过渡景象。
在“镜厅”展上,《点宇宙》(Dot Universe)也是一幅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利用了瑞士心理学家贡纳·乔翰森上世纪70年代研究生物学运动感知时得出的发现。乔翰森在研究中证明,将13个光点置于人体的基点上便足以创造出一个人正在移动的错觉。克莱丽和康纳利的作品再现了这种视觉效果。欣赏这幅作品时,观众能够看到一个动态的不断变换形状的星群。康纳利表示:“我们的大脑拒绝接受抽象的东西。如果一幅图片呈现的景象杂乱或者带有随机性,我们便会主动寻找自己可以理解和解释的图案或者形状。”
与前几幅作品相比,克莱丽和康纳利的其他一些作品让人更加难以理解,例如《Look Both Ways》。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法国摄影师雅克·亨利·拉蒂格拍摄的一幅大幅面照片。照片中,一辆赛车的后轮向前倾斜,背景中的观众和电线杆则朝着相反的方向倾斜。这幅照片采用慢速快门和摇摄结合的方式制造出扭曲变形的效果。克莱丽说:“拉蒂格用的是照相机,我们则用摄影机,但目的都是为了呈现一种不寻常的运动景象。”《Look Both Ways》是一段多画面视频,从两个视角展现一段火车旅途。在其中一帧中,两幅画面似乎要融合到一起,让观众获得难忘的视觉体验。(编译:sh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