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和“圆圆”自然交配失败,为了不错过“圆圆”的发情期,台北动物园只得为“圆圆”做人工授精。大熊猫作为一个物种,自然繁殖能力都丧失殆尽,人类却仍投入巨资去保护这个已经沦为人类“宠物”物种。可在大熊猫挥霍人们爱心和资金的同时,更多的物种因为缺少资金登上了灭绝物种的名单,这种有偏见的保护已难说是尊重自然。
大熊猫繁殖能力差,食物单一,走上了进化的死胡同
大熊猫繁殖和交配会成为新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熊猫“繁殖之难”。根据北京大熊猫研究保护基金的数据,母大熊猫在5岁时才可以产第一胎,而产一胎后有近两年的时间无法再发情;而这来之不易的发情高峰,一年内也仅仅能持续2-4天。另一方面,公大熊猫也没有那么“阳刚”,熊猫精液锌元素含量为509.2ppm(干样),比人的含量低得多,而精子缺锌会导致不育。大熊猫繁殖能力低,有很大可能与此相关。“母娇羞公内敛”,熊猫幼崽更是脆弱,刚出生时体重不及母熊猫的千分之一,全身毛发稀少,用气若游丝来形容丝毫不是夸张。若不是近30年的人工受精和饲养,能保证大熊猫的幼崽的成活率超过90%(数据来自《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2009年工作报告》),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很难说大熊猫能否还有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
此外,大熊猫的主要食物竹子又是一个致命伤:一般竹子每60年至80年左右开一次花,且每次从开花、结子到成长为新的竹林,需要10年到30年时间。而竹子一旦大面积开花,紧跟着就会大面积枯死。这就意味着,竹子一旦开花,大熊猫就要面对至少10年的食物贫乏期。早在1974年和1983年,中国境内大熊猫栖息地出现大面积箭竹开花枯死现象,夺走了250只野生大熊猫的生命,占当时大熊猫种群数量的近四分之一。
大熊猫在濒危物种里享受的是超五星级待遇
目前,中国总共有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其中四川省40个,陕西省20个,甘肃省7个。大熊猫保护区域的面积在秦岭山系537,100公顷,岷山山系2,030,000公顷,邛崃山山系527,900公顷和凉山-相岭山系668,000公顷,总共约3,763,000公顷;每年在保护大熊猫上投入的资金也是动辄千万以上。除政府外,自上世纪80年代,先后有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行全球环境基金(GEF)、德国国际合作公司(GTZ)等参与了大熊猫保护工作。WWF更是为了保护自己会徽上的物种不遗余力,2010-2012年,WWF在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保护工作投入资金达4000余万元人民币,30年来累计投入已经超过了1.5亿元人民币。
资金上的投入和人们的关注,保证了对大熊猫保护在各个细节上都做到了极致:从人工采精起,就会有一个团队全程保驾护航,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熊猫的死亡,2010年旅居日本的熊猫龙龙,就因为麻醉采精而死;刚出生的熊猫幼崽也是由专人24小时监控,每隔三个小时左右就要喂一次奶;为了让准备放归野外的熊猫减少与人接触维持野性,在为熊猫进行体检时,兽医甚至还需要穿上专门制作的“熊猫服”等等。
白鳍豚等濒危物种却因投入不足和忽视最终走向灭绝
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白鳍豚,命运就大不相同。在2005年时白鳍豚中国保护区数量仅有四个,投入的资金也寥寥无几。最终,白鳍豚在2007年被贴上了灭绝的标签;2009年,白鳍豚登上了《卫报》近年来灭绝的十大物种之首。
截至今年2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绿源环保协会在洞庭湖畔做了三年的调查,却没有找到一只江豚。相对于大熊猫保护的无微不至,江豚甚至还被长江渔民当做有害物种。“江豚,因为人们的冷漠,很有可能在15年后成为下一个白鳍豚。而对其的保护资金的投入,完全无法和大熊猫相比”,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绿源环保协会如是说。
此外,对金丝猴、华南虎这样也叫得出名头物种的保护也和大熊猫相距甚远。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今年2月才建立起全国第一个保护金丝猴的科研实验室,开展对金丝猴繁育、栖息地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而国家对这个实验室的投入仅为100万元;华南虎也是如此,人工饲养华南虎的野化工作甚至都是由私人在南非开展的。懒猴、蜂猴、蒙古野驴、西藏野驴、鼷鹿、黑麂、白唇鹿等更多我们叫不出名字的濒危物种,由于缺少经费和关注,今后的路很可能就是灭绝。
最后,用BBC著名节目主持人克里斯·帕克汉姆的一句话作为总结,他曾说过:“大熊猫这一物种的生存能力太弱,无法独自存活,因而最好让其自然灭亡。应该把花在保护大熊猫上的资金用于保护其它动物。”虽然作为一名自然资源保护论者,他的论调不免偏激。但大熊猫作为一个物种,它对物种多样性的的贡献并不比其它濒危物种大,用这么大资源去保护它的确有待商榷。
相关专题:【看客】大熊猫留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