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后运动效应
挤压圆形物体,比如篮球,然手触摸平面,这是你可以感觉到一种触感的后运动效应。
另一个典型的视错觉是瀑布幻觉,这种错觉依赖于一种称为后运动效应的现象。当我们盯着瀑布或者类似的静态流状物体看时(如,旋转的螺旋体),我们会发现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这些图像好像都开始往相反的方向运动了。尤其当你看完这些图画再看自己的手背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手上也有相同的图像,这不得不让人感觉毛骨悚然。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当我们停止观看图片时,我们相应方向的视运动神经也停止了活动,大脑便将这解读为向相反方向运动。
现在,研究人员也发现了触觉领域的后运动效应。在日本东京大学,有个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指尖刺激器。这种机器可以反复发送一系列的三种简短的嗡嗡振动。这些振动会首先到达指尖,然后向下移动到第一个指关节。当中间的振动先停止,接着其他两种振动都停止后,实验志愿者表示感觉到了从指关节到指尖的相反运动。
当你习惯了某一种物体的形状,再去接触不同形状的物体时,也会感觉到相同的后运动效应。比如,你可以挤压一个篮球,或者将手掌伸入一个大而浅的沙拉盘中20秒钟等,然后,将手取出放到平坦的表面,你会产生与之相反方向的感觉。
7.羊皮纸皮肤错觉
如果你身边刚好有黑板和耳塞的话,你可以试一下下面这个小游戏。在黑板上写一些字,然后将字擦掉并戴着耳塞再写一遍(耳塞最好选择消音的)。你会发现,尽管还是相同的黑板和粉笔,但当你听不到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的声音时,会感觉那块黑板更光滑一些。
这是“跨感官交互作用”的一个例子——我们的触觉明显受到了听觉的影响。还有一个例子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在别人的背上敲击一下,并同时让两三个近距离分布的电子设备发出嘟嘟的声音,那个人会感觉你不只敲了他一下,而是两三下。
其他的感官领域也存在““跨感官交互作用”错觉。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是McGurk效应。在这个实验中,虽然我们实际听到的是一系列“吧吧吧吧”的声音,同时看到的却是别人的嘴作发“吧吧啦哇”的形状。结果我们听到的却是“吧吧啦哇”。再举个例子,当电脑屏幕上出现一次闪烁的亮光,并同时发出两次嘟声时,人们通常报告说他们看到了两次闪烁的亮光。
近年来,心理学家发现,听觉和触觉之间的“跨感官交互作用”特别强烈,这也许是因为这两个感官都能够感知到机械能量的原因。
不久前,来自Helsinki科技大学的Veikko Jousmäki发现了一种羊皮纸皮肤错觉。在实验中,他支起一个麦克风,然后让志愿者们站到麦克风前揉搓自己的双手,同时将揉搓的声音通过麦克风用耳机再放给他们听。如果揉搓的频率加剧的话,志愿者报告说,他们感觉自己的手很干很滑,就像羊皮纸一样。这个时候如果将频率降低的话,他们会报告说他们的手好像变粗糙和湿润了。如果你的家里没有这些设备,你也可以尝试戴着耳塞摩擦双手,应该也能感觉到手变滑了。
来自牛津大学的Charles Spence在2005年的时候在薯条上发现了同样的现象。我们是通过听咬薯条的声音来判断其脆的程度的。如果把咬薯条的嘎扎声音降低,或者抑制它的频率的话,我们便会感觉这个薯条已经不脆不新鲜了。你只需要一袋薯条和耳塞就能感觉到这种错觉。